
水月觀音
水月觀音
水月觀音是中國本土的一種觀音形象,通常描繪觀音半跏趺坐在水邊的岩石上,一腳踩在蓮座上,背後是一輪滿月,背景有竹子、松樹或是柳枝,下方可能還有童子。這種觀音圖像最早出現在敦煌,中唐以來逐漸盛行,甚至傳入日本和韓國。以水月觀音為主題流傳於世的作品以畫像與鍍金銅像為主,這種觀音在佛教儀式當中的作用是供人禮拜、祈願、觀想。
目前觀音與水月的關聯無法從傳統的經典或觀想儀軌中找到,但在佛教哲理中水月代表「空」與「虛幻」,也時常作為佛教譬喻使用,因此可以推測水月觀音是中國畫師結合佛教意象與觀世音菩薩畫像,創作出來的本土化觀音形象。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提到,周昉在長安勝光寺首創水月觀音像的畫法,其畫作中觀音背後有一輪圓月,四周有竹林環繞,但是此畫作已經失傳,于軍芳的研究認為周昉的創作可能是當時水月觀音像的藍本。(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2009)
宋代水月觀音題材因為充滿意境,廣受禪和文人畫師的喜愛,並在此時與中國的山水畫和文人意象結合,產生觀音中國化後的獨特面貌。同時也傳入中國周遭的日本和韓國,影響東亞地區的佛教文化與佛教藝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