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祖信仰
媽祖原名林默娘,相傳於北宋初年出生在福建莆田的湄洲島,在家中排行最末,由於出生時安靜不啼哭,其父便取名「默娘」,傳言媽祖長大後獲得道士賜書,因此擁有了觀音的神力,經常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救助百姓、拯救遇難的船隻,因此被民間奉為航海女神。相傳北宋徽宗宣和年間,給事中路允迪出使高麗途中忽遇大風,幸得媽祖顯靈相助方能平安,因此奏請徽宗晉封媽祖為「順濟夫人」。宋代以降,除了民間媽祖信仰的興盛,歷朝皇帝也多次給予媽祖封號,顯示出政府對於媽祖信仰的重視。隨著媽祖信仰的興盛及向外傳播,在中國東南沿海不同地區、台灣、日本等地都出現了許多關於媽祖的出生地、生卒年、生平事蹟的傳說。
觀世音菩薩自漢代傳入中國後就逐漸與中國本土信仰融合,自宋明起,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人們就將觀世音菩薩視為海上的守護神,保佑居民出海順利、平安返航。而在民間傳說中,媽祖的神力來自觀世音菩薩,更有甚者認為媽祖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在台灣的廟宇中,經常可以看見媽祖與觀世音菩薩合祀的現象,例如主祀觀世音菩薩的艋舺龍山寺,在後殿中同時供奉了媽祖(天上聖母),而主祀媽祖的大甲鎮瀾宮也在偏殿供奉觀音菩薩。可見在台灣的媽祖信仰與觀世音菩薩的信仰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隨著媽祖信仰在從清代傳入台灣,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媽祖的外在形象出現了許多變化,最明顯的一個特徵就是出現了許多不同顏色媽祖神像。同時媽祖信仰在台灣深入人心,各地的媽祖廟成為地方的文化中心,鼎盛的香火顯示出台灣社會對於媽祖信仰的重視,在動盪的時代中,媽祖成為苦難的百姓們最後的精神支柱,因此在各地出現了許多媽祖顯靈,救信徒於水火的傳說故事,更多人也因為這些傳說故事更加堅定對於媽祖和觀世音菩薩的信仰。以下我們將從媽祖神像以及媽祖傳說故事兩個方向切入,一起來了解台灣媽祖信仰的一個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