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神像

看懂臉「色」

台灣一共有五百多座媽祖廟,其中的媽祖神像也有不同,有些規模較大的媽祖廟還會同時供奉大媽、二媽……六媽,形象也各有不同,其中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臉部的顏色,分為黑面、金面、紅面、粉面以及白面媽祖,其中紅面、粉面、白面媽祖由於實際上顏色相近,因此有時會被歸類為粉面媽祖。由於白面媽祖主要出現在日本,台灣並沒有供奉,因此以下將以台灣較常見的四種媽祖的臉部顏色進行分類介紹。


黑面媽祖

黑面媽祖原本並非黑色,而是因為香火鼎盛,神像長期受香煙薰染而變成黑色,所以被稱作「烏面媽祖」,而同時黑色也顯示了公正、耿直的象徵,另有一說是媽祖作為保護神需要震懾妖魔鬼怪,因此以黑面示人威攝奸邪。

鹿港天后宮鎮殿媽祖

鹿港天后宮最大尊的媽祖聖像,為昭和年間重修的土塑媽祖神像。                                                                                                                                                                                                       

大甲鎮瀾宮四媽:正爐媽

專門負責醫療,相傳神座下方木屑有治病奇效,因此早年經常被信徒挖取,現已經用鐵皮保護。

金面媽祖

金面媽祖有三種意涵,一是道教中金剛不壞之身,二是佛教中佛光普照之意,三是信眾通過塑造金身或是在神像面部塗上金色表示對於媽祖的崇敬及虔誠,並更尊榮華貴。

鹿港天后宮金媽祖

鹿港天后宮於民國九十一年將信徒歷年捐贈之金牌熔塑為金媽祖聖像,並以鑽石、翡翠、珍珠、紅寶石等珠寶裝飾。

三芝福成宮金面媽祖

福成宮金面媽祖為手腳可以活動的「軟身神像」,原收置於台北府城天后宮庫房,後於1913年在地方仕紳的建議和申請下,將金面媽祖移祀三芝另建廟宇供奉。

粉面媽祖

媽祖由凡人成為神明,與凡人相同的膚色可以使媽祖顯得更親近溫和,也是最常見的媽祖神像的顏色。 

艋舺龍山寺天上聖母

龍山寺主祀為觀世音菩薩,媽祖作為陪祀供奉於後殿。左右為千里眼及順風耳兩位駕前護衛神                                                        

大甲鎮瀾宮鎮殿媽祖

為鎮瀾宮中最大型的神像,身著龍袍肩披霞帔,雙目垂視,左右由書童、印童服侍。相傳在二戰時期曾顯靈保佑鎮瀾宮一帶不受炸彈損傷。

大甲鎮瀾宮湄洲媽

大甲鎮瀾宮以湄洲媽祖廟為祖廟,民國七十六年大甲鎮瀾宮董監事們前往湄洲參加媽祖昇天一千年紀念活動,請回此尊媽祖神像。兩岸信眾對於此尊神想顯示的較削瘦的的媽祖形象有不同的解釋,湄洲信徒表示是以媽祖年輕時的形象為依據,而大甲信眾則認為是因為當時大陸經濟發展較差,所以連媽祖都顯得瘦削。

白沙屯拱天宮天上聖母

白沙屯拱天宮為清領時期由附近居民集資修建,後來曾幾次因天災損毀修葺。宮中除圖片所示供奉於正殿的軟身粉面媽祖,後殿尚敬奉黑面二媽與粉面老三媽。正殿媽祖雙目垂視,眉宇舒柔,嘴角上揚,容色親切慈愛。                                                                                                                                                                         

紅面媽祖

將媽祖的臉部漆上赤紅色,寓意血性忠勇、剛毅木訥,同時也借用關公忠信節義的象徵。同時紅面媽祖也代表喜氣,經常會被請到喜慶的場合坐鎮。

另外,除了漢人供奉的紅面媽祖,巴宰族平埔族人也留下了「番仔媽」的紅面軟肢媽祖神像,呈現迥然不同的媽祖形象。

大甲鎮瀾宮三媽

民國六十年代雕造,民國七十六年鎮瀾宮董監事第一次前往湄洲媽祖廟進香,由於政治原因不敢貿然以開基湄洲媽祖前往,在向媽祖請示後最終以編號三的「三媽」前往,此後便固定由三媽前往湄洲島進香。

六堆天后宮天上聖母(紅面媽祖)

六堆天後宮為清嘉慶年間興建,除了作為信仰中心外同時也是六堆組織商義軍計的主要場所。六堆天后宮主祀為紅面媽祖,共有大中小三座,其中中型媽祖為乾隆年間渡台的客家移民為求護航從湄洲島媽祖分香,至內埔地區供奉。

紅面軟肢媽祖神像

在彰化地區許多古廟皆有供奉這種媽祖,與巴宰平埔族人的信仰相關,其中可見神像四肢皆可活動,即為軟肢神像。相關內容可參考下方連結。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